最新消息

:::主要內容區

中華公司治理協會「公司治理高峰論壇」黃主任委員致詞稿

  • 2022-10-19
  •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

中華公司治理協會陳理事長(清祥)、朱副理事長(竹元)、賴前院長(英照)、創會朱理事長(寶奎)及歷屆理事長、各位推動公司治理的前輩,大家好!

今天很榮幸受邀參加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成立 20 周年的活動,首先我想對創會的朱理事長表達敬意,在民國 91 年,能夠開風氣之先,推動成立中華公司治理協會這樣一個民間組織,需要非常大的遠見與國際認知。公司治理這個概念並不陌生,但真正制度化去推動,應該是從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當時我在財政部金融局負責銀行監理工作,1997 年底奉派參加 APEC 相關會議,會中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Timothy Franz Geithner(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渠擔任美國財政部長)指出,亞洲國家發生金融風暴原因之一,是公司治理欠佳。APEC 場域中帶入公司治理的概念,其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也推動公司治理。

我國財政部證管會於1998 年開始向公開發行公司宣導公司治 理的概念;行政院於 2003 年成立「改革公司治理專案小組」,建構強化公司治理的政策綱領及行動方案;2005 年修正公司法,引進股東提案權及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;2006 年修正證券交易法,引進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制度。由這些歷程可知,2002 年創會朱理事長有這樣一個遠見,由民間力量去推動公司治理,歷任理事長並持續耕耘到今天,是令人尊敬的事。為什麼需要民間力量?亞洲公司治理協會評鑑各國公司治理時,有一個很重要的 觀察點, 就是公司治理是由上而下 (top-down) 或由下而上 (bottom-up),如果都是政府法規,那不是真正的公司治理,而是法規遵循,亞洲公司治理協會期待社會有些力量, 由下而上去推動公司治理。這幾年國內已經有些推動公司治理的民間組織,這是好的事情,因為公司治理不是法規遵循,而是企業發自內心覺得對企業未來發展是好的;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都很重要,但由下而上更具意義,這也是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具有重要性的原因。

這二十年來,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在有限資源下做了很多事,包括推出董事進修課程、公司治理制度評量、董事會績效評估等,對形塑我國公司治理文化及建構良好制度 有非常重要的貢獻,在此表達肯定與感謝。過去二十多年來,我國推動公司治理有二個特色,第一個是接軌國際,例如今天論壇一併紀念的美國德拉瓦州最高法院大法官蘭迪.霍蘭(Randy J. Holland),多次應公司治理協會之邀來臺,分享許多美國法制及判決對公司治理的影響。第二個特色是,推動公司治理會考量我國國情,至少金管會歷來推動公司治理較大制度變革時,都是循序漸進,先從資本額高、重要的產業開始做起,例如設置公司治理主管,採分階段逐步實施,迄明年六月全體上市櫃公司將全部完成設置。

今天論壇的主題包括氣候變遷。近年談永續或 ESG,ESG 看似分為環境、社會與治理三部分,但我認為 ESG 不應該一分為三,推動永續是董事會要做的事,都是公司治理內涵之一,所以其中最主要的仍是治理(governance),仍是董事會的職能及遠見。董事會作為企業最高決策單位,必須多元化,以避免產生團體迷思 (groupthink),如果董事會成員都是相同背景、相同專業、相似經歷,有可能做成一個團體迷思的結論。今天我們面對許多「未知 的未知」(unknown unknown),以往是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,現在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, 所以在這樣一個動盪 (turbulent)的環境中,董事會的組成、功能及決策效能非常重要,就如同暸望人員,必須暸解外在環境如何變化,才能為企業組織做出具前瞻性的決策。

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.格蘭特(Adam Grant)寫了一本《逆思維: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》(Think Again: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’t Know),董事會也需要突破盲點的全局思考,不只處理已知的風險,更要嘗試思索找出(figure out)公司經營未知的風險,所以董事會的多元化與功能強化,而非行禮如儀的一言堂,是非常重要的。所謂公司治理及董事會職能,不只是誠信(integrity)或效率(efficiency),而是要有前瞻性(forward looking)及整體分析 (holistic approach),去了解面對的環境,例如去年半導體產業環境與今年的差異,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。世事變化如雲,所以我想特別強調,談永續時,ESG 不是分開的,G(Governance)是核心, 由 G 才能延伸如何去落實 S(Social)及 E(Environment)。

永續是臺灣及全世界都必須面對的議題。金管會除了在 2020年發布「公司治理藍圖 3.0」,特別以永續發展做為主題外,今年上半年也推出「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」、「證券期貨業永續發展轉型執行策略」等政策,尤其上市櫃公司從明年開始,分階段逐步推動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,到 2029 年全部完成,這些都需要會計師及相關認證機構的協助,金管會在永續方面有相當的決心和承諾,願意努力去推動。

最後要向今天的演講貴賓賴前院長致意,賴前院長在 2018 年 的一場演講中提到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,我也想藉這首詩闡述 S(Social)。這首詩最後一段是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動安如山。嗚呼!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」,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茅屋被風雨摧毀,木竹茅草還被頑童搬走,在無處可居的情況下,杜甫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痛苦,而是期待能有堅固的房子,讓天下貧困的讀書人不受風雨所襲。

賴前院長那場演講也提到亞馬遜公司(Amazon)如何善盡企業社會責任。亞馬遜公司發跡於西雅圖,但也造成西雅圖的高房價及遊民,所以西雅圖市民對該公司是有負面看法的。該公司創辦人傑夫.貝佐斯(Jeff Bezos)於 2017 年決定將當地一棟旅館改建為亞馬遜總部,2020 年完工,其中部分樓層設立遊民收容中心,名為 Mary's Place Family Center。這是企業有眼光(vision)及洞察力 (insight),關注到社會看法,並願意改變形象的例子。所以 S 不只是淨灘或慈善工作,而是對企業有深遠意義,尤其三十年全球化造成許多極端化的社會現象,許多國家貧富差距懸殊,這可能是社會面臨的問題,也可能是企業經營的問題,當企業經營環境缺乏堅實的中產階級時,企業將難以長期穩固發展。在當今利害關係人主義下,企業負責人的視野不能只侷限於股東及投資人,社區、員工以及上下游供應鏈或銷售鏈,都是需要關心的。有句成語「悲天憫人」,以往大多用於期許政治人物或政府部門,但我認為企業家也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,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。

以上簡要回顧二十年來公司治理發展歷程,並對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的努力表示肯定與感謝,同時也對公司治理發展上,尤其是企業經營者及董事會應有的職能、應前瞻性瞭解與善盡的責任,提出淺見,敬請各位貴賓參考,謝謝!